06
2015
-
08
真皮皮革的基础知识:皮革的发展史
作者:
制革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提高阶段。原始阶段的制革技术(公元18世纪中叶以前)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利用刮削石器和尖状石器剥取动物皮,并制成有用之物。但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湿皮时间长了容易腐烂;二是晒干后又变得很硬。难以处理。为克服以上缺陷,人类利用野兽的脑浆、骨髓、油脂和类脂物涂于生皮表面,经过揉搓等机械作用使它变软。由于油脂被空气氧化后产生的油鞣作用,生皮在晒干后也能保持柔软,从而可用以御寒、裹足,或用作防御性的兵器等。
约在公元前1万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逐渐发现,用点燃木材所产生的烟来熏生皮,可以防虫、防腐,后来就形成了古老的烟熏鞣法(实质为醛鞣法)。约在公元前1万多年,人类又发现,搭在树枝或木材上的湿生皮,时间长了会显出颜色,从而受到启发,逐渐知道树皮里含有一种成分,用热水可以浸提出来。把动物皮放在这种浸提液里浸透,干后的生皮既不收缩,也不腐烂,可以制成各种较为柔软而坚韧的用具,并可长久保存,这就是植鞣法的开端。
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2500年,人类发现,将湿生皮放在温暖而潮湿的地方,经数天后毛即自动脱落,此即发□脱毛法。此法发现后,就开始了带毛的毛皮与不带毛的革并存的时代。发□脱毛法流传很久以后,人类又发现了老石灰液脱毛法。这两种方法,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微生物酶在起作用,但后者的效果要好得多。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以硫化碱加石灰液的灰碱脱毛法,一直沿用至今。
继灰碱脱毛法之后,人类又发现,禽畜的粪便如鸽粪、鸡粪和狗粪,经温水发酵后也能与生皮作用,使它更加柔软。但这种软化法容易损坏生皮,非有经验的人不能掌握。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微生物酶的作用,把它视为一种秘密,仅在师徒之间世代相传,成为后人制造
软革的关键技术。在粪便软化法出现的同时,还流传着一种麸软法,即用麸皮或米糠,放在温水中发酵1到2天,然后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有机酸处理浸灰后的裸皮,以除去裸皮中的石灰,并为软化创造最佳条件。
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了硝面法,即采用明矾、食盐、蛋黄和面粉等天然材料浸渍或涂抹在裸皮肉面上,使生皮干后仍能保持柔软而不腐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铝盐,这就是原始的铝鞣法。此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泛流传,埃及、罗马、希腊和中国都曾使用过铝鞣法。
在发明脱毛和鞣革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还发明了革的整饰和成型技术。埃及留存的公元前 9世纪的木乃伊身上已带有压花镀金的皮带。中国陕西临潼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秦俑所穿的皮甲上,染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革的染色技术,革和毛皮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原始阶段的制革主要依靠经验,技术水平不高,且进展缓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8世纪中叶。发展阶段的制革技术(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制革技术由经验走向科学,原始的制革方法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制革方法。
铁鞣法的进展 18世纪70~80年代是西方制革技术从经验向科学发展的转折点。1770年,约翰逊获得英国第一个铁鞣法专利。此后,S.阿什顿、赫姆斯塔特和德国的F.克纳普等人相继研究铁鞣法,但都未能解决成革偏硬、不耐老化的问题。20世纪初,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曾与美国的D.D.杰克森一起研究过铁鞣法。他们和英国的H.R.普罗克特等人都认为,铁盐对油脂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是造成上述缺点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铁鞣法的进展。由于铁盐资源丰富而价廉,至今还有人在多金属铬合物方面利用铁盐为鞣剂继续进行研究。
植鞣法的进展 18世纪末至19世纪,植鞣法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受到历史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世界各地所用的植物鞣料各不相同,但也只限于少数几种。如欧洲流传的摩洛哥羊革,最先是以漆树属植物──苏木为鞣料的;中国北方宣化地区有一种七星皮,是烟熏后用明矾和槐黄鞣成的,其中的槐黄也是一种植物鞣料;毛皮熏染法中,则掺用部分橡□、五□子等混合鞣料为染媒。1796年,A.塞甘在论文中首先提到单宁或鞣质一词它代表着许多天然植物中存在的具有多环结构的多元酚化合物,能与胶原结合,使生皮转变成革。此后,植鞣机理的研究日益深化。
相关新闻